• 2020-04-24 09:00:10
  • 阅读(11394)
  • 评论(2)
  • "一月白头"的他,仍留守武汉记国内首位重症医学博士邱海波与他的重症攻坚团队

    4月15日,最终一批撤离的国家美国试管婴儿援鄂抗疫医疗队回来北京。国家医疗队尖端医护专家持续留守武汉,参加国家专家督导组团队,攻坚最终的"重症堡垒"。其间,江苏协助湖北的医疗作业者有10人。

    作为中心辅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隶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从1月19日驰援湖北至今,已在前哨奋战近百天。

    邱海波是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中的权威专家,记者一向在约他的专访,期望听他细心讲讲在武汉一线与死神"抢人"的故事。

    4月13日下午,最终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205人撤离武汉,安全飞抵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记者在人群中细心找了好几遍,都没能找到邱海波。

    记者联系上邱海波的学生、同在武汉援助的东南大学隶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潘纯,"最终一批都回家了,你们怎样还不回来?"

    "咱们又被留下啦。"1月19日,邱海波临危受命奔赴武汉。一周后,潘纯赶到武汉与教师会集。3个月时刻,他们一向忙着救治武汉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

    重症医学是"鬼门关"前最终的"救命场"。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下降新冠肺炎病亡率的要害。作为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54岁的邱海波已不是第一次援助一线。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救治危重伤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一次次严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前哨,邱海波都在。

    在武汉的90多天,邱海波鲜少"出面"。

    4月初,有组相片在网上"火"了。媒体刊发了邱海波2月20日和3月30日的对比相片,称"抗疫专家一月白头"。"没那么夸大。我到武汉只带了仅有一件外套,你看对比照里外套色彩都变了,显着是曝光度问题。"邱海波在电话里一再跟记者解说。

    另一张相片在中大医院的群里传得很"火"。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晁亚丽2月18日悄然"偷拍"了一张合影:左面是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专家杜斌、右边是邱海波,一人手上拿着一片面包。相片背面的故事是,某日杜斌和邱海波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完毕查房已是下午一点,由于赶着去下一家医院查房,两人顾不上吃午饭,顺手拿了片面包仓促离去。

    其实,在武汉重症患者会集收治的医院,很简单"抓到"邱海波。

    初到武汉时,邱海波搭乘政府预定车巡查各家医院,每次到医院时刻不固定、车辆不固定,收支医院都要走程序。他觉得太浪费时刻,就申请了一辆车,每天自己开车,最多一天能跑三四家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便是他定点巡查的医院之一,简直每天他都去三个重症病区查房。

    "他不走正常电梯,要去运送医疗废物的电梯那等他。"潘纯告知记者,三个病区散布在三个楼层,为节约进出污染区穿脱防护服的二三十分钟时刻,邱海波每次都乘坐运送医疗废物专用电梯,一方面是由于时刻紧来不及歇息,另一方面还能省一套防护服。

    白日深化重症病区了解患者病况,晚上揣摩研讨医治计划,总结医治流程、探究医治途径。无症状的低氧血症比呼吸衰竭要更早引起注重、俯卧位通气能够改进患者呼吸……邱海波先后参加了第2版到第7版的新式冠状病毒肺炎医治计划的拟定作业,清晰了重症、危重症患者医治途径。

    没能回家的除了邱海波,还有许多才下一线又开端转场的医师。疫情发作以来,邱海波的重症医学团队成员分别在江苏、湖北黄石、湖北武汉奋战。其间,作为江苏省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的杨毅,疫情期间往复江苏各市,车程近5万公里。在杨毅等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江苏完成631例本乡病例全治好、零逝世。4月14日,她又赶往黑龙江援助医疗救治。

    在武汉,邱海波是中心辅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但他更垂青的是自己"临床医师"这个身份。

    "医师,就该是临床医师,接近、接近、扎根在患者床边。"邱海波说。惯例肺炎患者低氧状况下有显着的症状,例如嘴唇乃至全身发紫、呼吸频率快、胸闷。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因心肌受损,低氧状况下嘴唇没那么紫、心率不快、呼吸频率也不快,被称为"缄默沉静性低氧血症"。也因而,许多患者从轻症转重症简直没有预兆,更需求医护人员及时监控血氧饱和度,及时做氧疗、插管等。

    "只需忽然发现的病况改变,没有忽然发作的病况改变。重症患者的生命都是在病床边上盯出来、抢回来的。"这是邱海波从医30多年来的一个心得。他还记得自己医治的第一个重症患者,那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脑梗患者,入院后7天心脏骤停,皮肤皱褶捏起来能"站"住。邱海波守在患者床边,每5分钟看一次血压和心率,依据患者状况随时调整管理计划,几天后患者好转。这让他体会到,每一小时乃至每一分钟都要清楚患者的动态,才干当好"生命的守门员"。

    90多天来,他每天曲折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重症患者会集收治医院,一向战役在"红区"。初期有些医护人员对床边抢救等高感染危险的操作心存顾忌,邱海波就自己上,用举动给咱们打气,"不要怕,插管的确有危险,但只需咱们做好防护,是不会被感染的。"巡诊中,邱海波发现俯卧位通气简直对一切重症患者有很好的作用,尽管穿戴厚重防护服,他也常常坚持自己着手,下午查房时把患者翻过来,第二天早上查房时再把患者仰过来。在他的推进下,这一医治办法被写入医治计划。

    "新冠病毒具有十分怪异、藏匿的特色,对重症救治来说,这是一次极大的应战。在最具应战的现场,给患者最多的生命时机,这便是ICU医师的任务。"邱海波说。

    除了不断完善医治计划,邱海波还与"国家队"的专家们一同提出不少有价值的主张。例如,他们主张在3家定点医院基础上增设归纳医院收治重症患者,武汉市很快确认了十余家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床位到达9000多张。

    1988年邱海波结业进入南京铁道医学院隶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隶属中大医院)作业。1991年他考入我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讨生,3年后被保送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7年顺畅结业成为国内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面临留在协和仍是回到南京,他挑选应战"一片空白"——参加完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近5年,这个科室为全国培育重症医学主干医师、护理500余名。

    作为教师,邱海波是出了名的严厉,对作业过错"零忍受"。他辅导研讨生修正学术论文,经常是提纲改了七八遍,总述改了十多遍,正文重写了五遍。学生答复"患者休克时症状",邱海波连续诘问脸色苍白是什么样?认识含糊到何种程度?肢端青紫什么姿态?……让学生理解一切常识把握有必要结合临床经历。

    由于他担任、详尽、严厉,每逢轮到邱海波巡查,医护人员都感到"压力很大"。"他不是听报告就能够过关的医师。每个用药他都十分重视,医治计划也逐个看过,患者如有病况改变,医护人员需得阐明状况等,哪怕是一根导管的细节都不放过。"潘纯说。

    严师邱海波,带出了一支战役力爆棚的"鸡血团队"。

    困难面前以身作则。2月1日正午,武汉市金银潭医院3楼重症病区一名患者呈现严峻呼吸困顿,有必要马上进行气管插管。来不及请麻醉科医师,在没有充沛防护预备的状况下,潘纯将正压防护头罩往头上一套,为患者插管。"咱们是医师,责任所在。"潘纯说。

    才下一线又上前哨。到现在,中大医院重症医学团队已先后派出8批医护人员前往湖北抗疫一线。"大年三十,提到抗疫,科室里‘80后’‘90后’简直齐刷刷地呼应。这是医师的责任感,真的很感动。"杨毅用"咱们都是小疯子"描述这支重症团队。

    有勇气更有才能。3月18日,欧洲医学期刊《重症监护年鉴》在线宣布了《重症关口前移是下降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要害:江苏经历》。杨毅说,共享江苏"零逝世"的救治经历,是期望能协助更多国家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团队不是一群人,是一群心。人在一同是‘团伙’,心在一同才是‘团队’。"杨毅说,在中大医院的重症医学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位,发挥各自所长。

    "特别牵挂我的‘家人’们,也想问好他们,咱们都辛苦了!不管在湖北武汉、黄石,在江苏,在黑龙江,每个人都据守责任、独立自主、协同作战,咱们都是好样的。"邱海波说。

    本报记者邱冰清、蒋芳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1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