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免更新
中新社乌鲁木齐3月14日电 题:新疆维吾尔族歌谣乐刷收银通传承人:把欢喜带到四方
作者 胡嘉琛
尽管现已年过七旬,但弹起乐器唱起歌谣,喀迪尔·伊卜拉伊木手指灵敏、中气十足,他与老同伴们组成的扮演队在当地颇有名望。因拿手演奏热瓦普、都塔尔等乐器,乡亲们亲热地称他为“喀迪尔·伊卜拉伊木·热瓦普”,并称誉“喀迪尔走到哪里,就会把欢喜带到哪里”。
喀迪尔出生于新疆轮台县策大雅乡萨依巴格村,其父亲是名木匠,除了制造各种家具、日常用品外,还会制造乐器。喀迪尔回想称,年幼时,父亲每有闲暇就会拿起亲手制造的乐器教他演奏。七八岁时,他就能有模有样地演奏热瓦普等乐器。“上学后,我更是对民间歌谣产生了稠密的喜好。”
喀迪尔初中结业后留在乡里的文明站作业。据他回想,从1968年起,他开端在轮台县各乡镇收集撒播于民间的维吾尔族歌谣。“起先我仅仅觉得这些歌谣很好听,不能就这么失传了。”后来跟着对歌谣深化了解,喀迪尔开端进行艺术创造,他将邻里间的感人故事、家园改变等编进歌谣,进行传唱。
凭仗脍炙人口的曲谐和贴近生活的歌词,喀迪尔创造的著作遭到乡民好评。常常有文艺扮演活动,乡民都期待着喀迪尔的扮演,还学着唱他创造的歌曲。时至今日,喀迪尔现已收集整理了200多首维吾尔族歌谣,创造了200余首诗篇、100多部小品。
让喀迪尔津津有味的是,他能够用民族乐器自若地给京剧、秦腔、豫剧等剧种配乐。“20多岁的时分,我第一次听到了《智取威虎山》等京剧,其时就想能不能用民族乐器来配乐弹唱,试了一下,还真行。”喀迪尔说,民族乐器有其共同的音色与丰厚的技法,用来为不同剧种配乐,很有感染力,能给观众带来更多样的体会。
2005年,喀迪尔从作业岗位上退休,见村里有不少白叟喜好歌唱和演奏乐器,他便与爱人商议在家中腾出一间房子安置成文明活动室,安排一个扮演队。扮演队每周排练两次,并不时为乡民免费扮演。跟着名声渐起,喀迪尔的扮演队开端受邀参与县市及自治区级的文艺扮演。
2013年,维吾尔族歌谣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之后,喀迪尔被评为上述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这几年,喀迪尔除了持续坚持文艺扮演外,还免费给村里的孩子进行维吾尔族歌谣和民族乐器的授课,现在已收了30多名学徒。
在喀迪尔家的文明活动室内,摆放着各种民族乐器,陈设着他参与各类扮演时取得的荣誉证书和奖杯。2023年,轮台县对喀迪尔家的文明活动室进行了晋级改造。喀迪尔说,他会一向扮演下去,经过歌谣给我们带来高兴。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