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11 16:17:35
  • 阅读(8970)
  • 评论(10)
  •   甘肃兰州西固区河口村坐落黄河支流庄浪河与黄河交汇处。得益于优胜的地理位置,这儿曾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头,水运兴旺,商贾集合。

      河口村布局规整,沉淀厚重。“三堂五厦三倒座,外带耳房两小间”的四合院表现了西北民居的地域特征,繁复精巧的砖木雕琢令人形象深入。现在,以河口村为中心修正的前史文明街区在为游客供给诗意栖居的一起,也让陈旧村庄从头勃产生气勃勃。河口村于2012年当选第一批我国传统村落名录。

      从兰州市中心动身,跨过河口特大桥,山渐高、水渐阔,山水之间,“藏”着的一片古民居,便是河口村。高处俯视,环抱村庄的莲花山崎岖绵绵。远处,色彩斑斓的水居丹霞景区被湛蓝的天空衬托得好像一幅油画;近前,飞跃的黄河水从八盘峡穿山越岭而来,又沿着村南的河道浩荡东去。

      得益于优胜的地理位置,河口村曾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头,水运兴旺,商贾集合。

      韶光荏苒,白云苍狗。河口早已弱化“渡头”的功用,迎来了新的身份——河口古镇,这是以河口村为中心修正的前史文明街区。在这儿,人们不只能够欣赏赋有地域特征的明清建筑,也能够散步黄河岸边、品读古渡前史,还能领会淡泊闲适、令人神往的诗意栖居。

      四街十七巷  悠悠神韵长

      河口村一片长约1000米、宽近500米的区域包括了村内的首要传统建筑,面积尽管不大,规划却极为规整:东南西北4条主街以钟鼓楼为中心,延伸至不同方向;4条主街上,还间或“装点”着犬牙交错的17条巷道。这片区域因而得名“四街十七巷”。

      “四街十七巷”的中心钟鼓楼坐东朝西,分为上下两层,是一座“四角攒顶”的阁楼建筑。站在钟鼓楼上,举目四望,整个河口村的景致尽收眼底,木质门头的房子相对而立,青石板铺成的大街弯曲扩展,街上悬挂的纱灯随风摇晃,成群结队的游人散步街头。

      面向黄河、背靠大山、控扼河西……优胜的地理位置,使河口村很早便成为交通枢纽。2000多年来,霍去病西征、左宗棠平定星艺装饰西北等前史中都有河口的身影。谈起河口的根由,村中白叟概括为“源于汉、成于明、兴于清”。到上世纪初,河口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都颇具规模,成为兰州的商贸重镇。

      跟着商贸的昌盛,河口村的相貌也产生改动。河口自清中叶开端大规模夯土筑城,建筑四门城楼。

      现在,散步村中,似乎在前史中络绎:300年的粮店、200年的祠堂和100多年的左公柳顺次从眼前掠过;又好像在花园中游憩:河口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栽花种草,即便到了秋天,仍然芳香四溢、翠意不减;也好像在风味集市中徜徉:街边售卖着诱人的特征小吃,有酸甜筋道的浆水面,有捶打千遍的洋芋搅团,还有飘着胡麻香味的油壶喧……“一到假日,店老板们就忙得不可开交。”河口大景区物业办副主任张伟说。

      明清旧民居  古色留古香

      河口村的热烈一般产生在下午3点今后。睡过午觉的乡民纷繁走出家门,白叟们集合在广场,或下棋、或谈天;小孩们手持玩具、彼此打闹。慕名而来的外地人,常常挑选蹬一辆四轮观光车,敞开“逛街”之旅。

      河口村的主街以旧式商铺为主,沿街店肆多为前店后宅格式。后宅的典型款式是四合院。

      开门走进一户人家,户建议明有热心地上前招待。眼前的这座四合院占地500多平方米,有近200年前史,先后寓居过张家13代人。

      北面是上房,由老一辈寓居,也叫堂屋或正房;正房两边是耳房,用于生火煮饭、堆积杂物;东西两边为厢房,由后辈寓居;南面为下堂屋,是三间式出檐屋;下堂屋旁开街门作宅院的出口。甘肃古典建造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员吴魁峻介绍,当地把这种宅院布局概括为“三堂五厦三倒座,外带耳房两小间”。“这儿的‘三’‘五’都是指开间数量。”吴魁峻介绍,这种四合院除了街门,四面房门都朝宅院方向开,漂亮有用,又统筹私密性。

      房顶是当地四合院的一个特征。仔细观察便发现,张明有家的房顶是单坡,且斜度较缓。“这种房顶在陕甘宁等西北省份较为常见,首要与降水量少、木材相对匮乏有关。”兰州理工大学规划艺术学院建筑学系副教授孟祥武介绍。与华南和华中地区不同,当地传统民居瓦的运用量偏少,房顶多不覆瓦,而是用方砖铺砌,仅在房檐处运用少数滴水瓦排水,避免墙体被雨水溅湿。因为房顶斜度较缓、方砖铺砌,单坡房顶一起承当了谷物暴晒的功用。

      河口村令人赞赏的还有造型繁复的砖木雕琢,从宅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厢房、从墙脚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巧图画:透雕的蟠龙、怒放的花瓣,不胜枚举。“作为活态的民间艺术,砖木雕琢是河口建筑开展史上的重要见证,表现了工匠们的精深技艺和创造热心。”吴魁峻说。

      现在,河口村相似张明有家仍然有人寓居的古民居达21处。为维护这些“凝结的前史”,2014年,兰州市西固区发动前史文明街区维护性康复建筑工程,先后投入资金2.5亿元,改造河口村沿街115户民居和中心区313户民居的墙体外立面,维护性补葺古民居37户。

      旧日黄河渡  今朝声名扬

      河口村依河而建、因河而兴。黄河,是河口的魂灵。

      沿南街顺阶而下,穿过南城门,便能望见宽广的黄河河道。成群的水鸟贴着水面自在翱翔,临水而生的芦苇随风摇摆。岸边,一条东西走向、连绵约5公里的木质步道横卧眼前,被当地人称为“十里黄河金岸”,沿途散布着古渡区、古村区等前史遗址。

      来到亲水渠道,河风轻拂。顺着张伟手指的方神往远处看,一道河湾映入眼帘,“那便是河口古渡最佳的停靠码头‘阳畅湾子’,是其时西北重要的货品集散中心。”张伟说,其时,人们的出产日子用品,比方煤炭、木材、中药、粮食、油渣、麻秆等,均能够在码头商场买到。河口超越60%的居民从事水运行当,首要经济来源便是依托水路码头,河口古渡的羊皮筏子就有200多个。

      坐落河口村的西固区风俗博物馆展现了羊皮筏子的制造工艺。这种陈旧的黄河水运东西,以山羊皮为质料,将羊皮用油盐渗透暴晒后吹气成皮郛。较大的筏子需皮郛600多个,可载货20吨。小型皮筏则由十几个皮郛组成,一人即可驾驭,简便灵敏。

      新我国建立后,当地水运逐步被“铁公机”代替,河口村失去了交通枢纽位置,羊皮筏子也退出了前史舞台。不过,从恢复的海关遗址依稀可见旧日渡头的繁忙。

      因水而兴的河口村,现在环绕黄河文明,再次做起“水文章”:维护黄河两岸生态环境、开发黄河泛舟水上项目、打造沉溺式扮演《回忆·盘古》水幕秀……近年来,河口村依托美丽村庄建造,鼓舞乡民开农家乐、端旅行碗、吃生态饭,不少乡民将自家宅院改形成“河景房”,招引游客入住。

      59岁的张和恭给农家乐取名“上善若水”,并使用自己的绘画功底把宅院装扮得像幅画:翠竹、金鱼、古树、红花,一应俱全。在这儿,游客不只能观景,还能够看黄河奇石、赏精品书画、玩崖柏根雕,或坐在宅院里读书写字、谈天品茶,度过一天可贵的休闲韶光。现在,河口村已开办农家乐60余户,中心区1/5的居民参加其间。

      第一批我国传统村落、我国前史文明名村、第四批我国美丽宜居村庄……近年来,河口村的“国字头”手刺越来越多,名头越叫越响,陈旧村庄从头勃产生气勃勃,旧日渡头重现往日喧嚣。上一年,河口村的游客招待量打破200万人次。“接下来,咱们将加大传统文明维护,推进村落设备提档晋级,尽力把河口建形成为村庄复兴的榜样。”张伟说。

      ■小贴士

      河口村一年四季旅行皆宜,相对而言,以春暖花开或秋风送爽之时为最佳。

      抵达河口村,能够先观赏风俗博物馆,了解古村前史。之后,沿主街旅游钟鼓楼、张公祠、子响棋院等古村标志性建筑。黄昏,能够到“十里黄河金岸”寻一处临河农家乐,吹吹河风,小憩品茗,再点些柴火鸡、纸包鱼、油壶喧、洋芋搅团等特征美食,享用慢日子。(记者 赵帅杰)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34  收藏